球赛竞猜官网(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 |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8-09-29 浏览次数:640 |
为进一步增强学院综合实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和能力,实现学院科学、可持续发展,依据国家、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学院发展概况 “十二五”期间,学院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一切围绕教学,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以迎接第二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为契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服务社会以及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为主线,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明确办学方向,充实内涵,深化校企合作,打造学院品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了学院健康、稳定、和谐发展,为“十三五”改革、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目前,学院占地237亩,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拥有专兼职教职工460余人,建有78个校内实验实训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3376万元,图书馆藏书25万册。现有机电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经济与管理系、中锐汽车学院、社会公共服务系五个系院和公共基础课部。设置28个专业,在校生4000余人。截至目前,累计为社会输送毕业生20000余人,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5%以上。2014年,学院顺利通过江苏省教育厅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5年,完成民办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考核,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较大提高。学院先后获得“全国民办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安全文明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园林式单位”、“江苏省普通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省“模范职工之家”、“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江苏省价格诚信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专业建设 学院紧紧围绕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构建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框架,主动围绕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调整专业设置。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开办了汽车相关专业,合作办学成立了中锐汽车学院,适应社会服务业发展的需求,与企业合作筹办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学院以院级特色专业建设为培育点,重点做好省级重点和特色专业建设,打造形成了土木工程、机电工程、财务会计等三大专业群,并启动建设汽车工程专业群。目前学院开设28个专业,其中省级特色专业2个(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院级特色专业3个(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土木工程专业群(4个专业)被遴选为省“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群,机电工程和会计专业群被确定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群。 (二)课程建设 学院根据职业岗位需求,探索“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与考核。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要,确定课程目标、精选教学内容,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编写教材。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改革教学模式,探索“教、学、做”融合的教学情境。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学院探索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师生共享的教学资源平台,利用网上优质教学资源,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改革课程评价与考核方式,针对课程特色,注重过程考核,设置形式多样的考核方法。课程建设取得较大成效,现有院级精品课程10门、品牌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在教材建设方面,编写校企合作教材、讲义35部,其中省级精品教材1部。 (三)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提高整体师资水平,努力建设适应教育教学需要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制定紧缺专业人才引进、内聘副教授、“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与评定、高级访问工程师培养、内聘兼课教师管理等相关文件。五年来,学院共引进10名高级职称人员,其中2人担任系主任和专业带头人,2人负责学院科研、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工作,6人承担专业课教学工作;引进硕士研究生4人;安排43名教师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培训;每年组织20名左右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有16名教师通过在职学习取得硕士学位;内聘讲师11人,内聘副教授11人,内聘教授5人。通过人才引进和校内培养,学院现有专业带头人6名,专业负责人10名,骨干教师48名。 目前,学院拥有各类教师253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114人,校内兼课教师28人,校外兼职教师64人,校外兼课教师47人,已形成以专任教师为主,校内外兼课教师为补充、校外兼职教师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师资队伍结构。我院专任教师职称结构中,高级占31.58%,中级占48.25%,初级占9.65%;具有研究生以上学位教师占比为40.35%,双师素质占比为71.68%,其中土木工程系的教师双师素质已经达到100%。专任教师累计在研课题项目数为84项,公开发表论文、出版教材103篇(部)。 (四)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为加强实践教学,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几年来,新建了BIM实训室、装饰实训楼,扩建了汽车实训中心,改建了会计、审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实训室,共增加实验实训场地面积8218平方米,增加设备值1105.61万元。目前,学院共建设78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其中电子嵌入式系统技术实训基地被遴选为省高职高专实验实训示范基地建设点,实验实训场地总面积达到31125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3376万元。 另外,学院与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云意电气有限公司等单位共享实训基地面积8.32万平方米,共享实训设备总值3372万元。先后与60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6个,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立实践教学部13个。 (五)办学条件建设 “十二五”期间,学院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建设了1.5万平方米新食堂,从根本上改变师生餐饮条件和环境;图书馆纸质图书25万册,新建6个图书数据库。投入273.3万元为学生宿舍全部安装空调,投入80余万元改造学生宿舍,改善学生的生活条件;投入约70万元新建、改建田径场、球类场地;校园网为千兆光纤,搭建了教学资源平台,新建led显示屏,开通网络新媒体,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六)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学院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思想理论建设,以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学习贯彻和做好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为重点,积极推进政治理论学习,认真抓好党员、干部的清廉、勤教、勤政教育,以及师德师风教育。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完成学院中心任务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在教学、管理以及其他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了学院事业的全面发展。学院各级党组织两年来先后获得“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高校“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和“徐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 (七)存在问题和不足 回顾学院“十二五”改革与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我们既要坚持目标引领,也要坚持问题导向。“十二五”期间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够。干部和教职员工的教育观念和管理理念仍然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和上级的要求。 二是师资队伍建设仍然是制约学院发展的关键。教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不高,尤其是师资队伍缺乏,数量、质量、结构不够合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不强,实践教学水平和高层次专业建设带头人。 三是内部管理效率偏低,学院治理水平亟待提高。学院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民主化还存在薄弱环节。学院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和制度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二级管理需要探索并向前推进,机关职能部门服务能力和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按劳分配、优劳优酬、责权利结合的内部动态分配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四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仍要继续深化。专业建设结构不尽合理,特色不尽鲜明,专业建设后续发展能力有待强化;校企合作有待深化,产教深度融合任重道远;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监控体系还需进一步提升与完善。 二、“十三五”期间学院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今后五年是学院发展至关重要的时期,从总体上看,学院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 (一)学院发展面临的机遇 1.职业教育获得空前的发展机遇。新时期职业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等方针的确立,为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的健康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务院于2014年6月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及时出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具体思路和政策措施,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必将随之加大。未来几年,职业教育尤其是民办职业教育必将获得空前的发展机遇,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2.国家发展战略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为职业教育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在未来的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将处于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特别是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再加上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发展等战略,为江苏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这必将为职业教育提供巨大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市场需求空间,职业教育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3.地方区域为学院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徐州作为全省贯彻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的前沿阵地,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城市、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学院地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苏北首家综合性国家高新区,已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苏北科技创新高地。这将为学院转型发展、专业建设、校企深度融合、“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学生实习实训和毕业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学院发展面临的挑战 1.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道路任重道远。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对学院专业结构的优化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学院面临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课题,改革创新的任务异常艰巨。 2.新常态下高等教育的战略转型对学院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不仅要顺应新常态带来的趋势性变化,更要实现新形势下的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的战略转型。面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新常态和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新思维对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我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改革与创新意识、办学思路、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将面临新的转复。 3.职业教育竞争日趋激烈,学院内涵建设面临严峻考验。目前,江苏省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85所。我省生源从2010年开始整体下滑,而与适龄考生持续减少相对的却是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位于高等教育链条末端的民办高职院校,面临着严峻的招生环境。注册入学背景下,学生文化基础薄弱,无疑会使学院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面临更大挑战。 面对挑战与机遇,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团结一致,找准发展定位,优化资源配置,深化内涵建设,突出特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院各项事业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十三五”期间学院发展的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围绕“迈向新台阶,建设新江苏”,以加快建设高水平有特色职业教育学院为主线,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题,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以创新发展激发活力,以协调发展优化结构,以绿色发展引领风尚,以开放发展拓展资源,以共享发展普惠师生,坚持深化改革,推进转型发展,保持战略定力,落实战略举措,走出一条“开放创新、特色发展、敢于争先”的九州道路,努力办好国家急需、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 (二)办学定位 坚持以应用技术教育为主,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专科与本科教育相结合,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有特色、有水平的在全国民办院校中具有影响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同时,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创新办学模式和发展形式,坚持不懈地努力,为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打好基础。 专业定位:坚持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工科为主,以土木工程、社会公共服务类专业为重点,不断拓展和提升汽车工程类、机电工程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岗位需要的,能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懂技术、会管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逐步把学院建设成为立足苏北、覆盖淮海经济区、辐射全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应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基地,行业、企业专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和职工培训基地,为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三)发展目标 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加强内涵建设,加大校企专业合作、产教融合力度,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管理创新,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以优质职业教育院校为标杆引领,为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打好基础。 1.办学规模。在校学生规模稳定在9500人左右,其中全日制学生约8000人规模,成人教育学生达到1500人。各类短期培训人员每年约3000人次。 2.师资队伍建设。坚持走“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之路,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具有创新和竞争意识的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学院建设和发展,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人才保障。 通过政策引导和加强培养力度,力争到2020年学院专任教师数量达到330人,其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达到85%以上,具有高级职称(包括校聘副教授)的教师比例达到40%左右;专业教师中100%具有“双师素质”,85%达到“双师型”教师要求;培养1-2名省级教学名师;每年通过省评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2-3名;每个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不少于2名;专业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实现专业设置的全覆盖;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人数达到专任教师的25%以上。每年从企事业单位引进3-5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和丰富实际工作技能的能工巧匠、工程技术人员,提高水平、优化结构。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保持在25%左右。 3.专业建设。对接行业和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和布局,形成以省级品牌专业、院级重点专业和其他的专业建设梯形结构。形成土木工程、机电工程、财务会计、汽车工程和康复治疗技术等5个专业群。经过5年的建设,力争1-2个专业达到省内同类专业排名的前列,实现5个院级品牌专业。到2020年,学院基本形成适合行业需求、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数量适度、特色鲜明的专业格局,招生专业保持在25个左右。 4.课程建设。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遵循高职人才成长规律和基于工作过程及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理念,坚持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全面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形成专业教师、教研室、系院(部)和学院四级课程建设工作体系,力争经过五年左右的建设,再建成2门以上省级精品课程,10门左右院级精品课程。 5.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建设方案,本着强化基础、优化功能、突出专业需求的原则,对现有实验实训条件进行充实完善,优先建设专业学生规模较大、可满足多门课程实训、专业发展前景较好的综合性实验实训中心。同时,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创建新的实验实训项目。在建设实训硬件设施的同时,不断加强实训教学管理建设。 进一步推进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共管的运行机制,提升实习实训管理水平,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探索校企合作“校中企”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与机制,力争建成7-10个“校中企”。探索校企合作“企中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与机制,大力增设校外实训基地,确保每个专业拥有2个以上校外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建成7-10个“企中校”。 6.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统筹规划校园建设,创造宜人校园环境,建设一批职教特点和九州文化相融合的校园文化景观。以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为目标,以“精神建设为核心,以制度建设为载体,以环境建设为重点,以企业文化为主线,以校园活动为平台”,提升师生职业修养和人文素质,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和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7.争创优质职业院校,推进应用型本科建设工程。根据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形势和学院发展实际,开拓创新谋发展,努力提升办学条件和水平,争创优质职业院校,并适时启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工程。以优质职业院校为标杆引领,以教育部本科院校设置各项指标为导向,努力加强软硬件条件建设。2016年底前,完成土地选址、新校区规划和审批。2017-2019年,完成主体校舍一期建设,提供可容纳6000名学生的教学和生活设施。创造条件,力争在“十三五”末期实现优质职业院校建设目标,基本完成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筹备任务。 四、“十三五”期间学院发展的主要措施 十三五期间,学院要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经济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标准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实行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建立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符合高等教育自身规律和特点的现代大学制度,推进大学内部管理模式的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1.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积极推动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建立健全学院管理工作运行机制。深化学院内部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坚持和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推行董事会、行政、党委“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工作机制。推行院系两级管理制、目标责任制、民主决策制组成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推动学院发展。进一步发挥学术委员会、教代会、学代会在学院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委员会等学术组织机构,参与专业设置及教学、实习实训管理。 2.建立多元筹资机制,探索建立混合所有制高校 “十三五”期间,学院既要做好内涵建设,又要搞好外延发展,任务十分艰巨,资金压力巨大。按照8000人在校生规模,依据应用型本科设置基本条件,包括新校区建设在内,学院各种建设和发展约需一批建设发展资金。对此一方面,要开源节流,同时要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充分利用教育股份制形式吸纳各种资金,确保各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充分利用公办高校办学资源优势和民办高校体制机制优势,组建新的地方型高等职业院校、应用型大学。 3.政校企行四方联动,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要与地方有关院校、企业行业合作,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强强联手,形成合力,合作办学,合作发展,有序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工作。推动建设以球赛竞猜官网(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为主体,覆盖全产业链、跨行业、跨部门、辐射区域发展的现代养老产业教育集团。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发挥行业、企业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作用。积极推进学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积极推动多元投入主体组建混合所有制院校或紧密型职业教育集团,建立供需对接、资源共享、责任工单、合作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创造条件,以输出品牌、资源和管理的方式成立连锁型职教集团。 4.以章程建设为契机,不断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 进一步修订并完善《球赛竞猜官网(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章程》,进一步明确学院的价值追求与办学愿景,确立学院内部治理结构,明晰内部组织及其人员的权利、责任及行为规范,形成上承国家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下启学院内部管理的治校总纲。 5.依法治校,完善制度标准 完善制度标准,以贯彻国家和省相关管理规范、标准和规定为重点,继续建立健全体现民办职业院校办学特点的内部管理制度、标准、运行机制,建立健全配套制度,形成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体系,全面梳理和完善教学、学生、后勤、安全及人事、财务、资产等方面的管理制度。经过2-3年的努力,制定符合我院实际的管理工作手册,形成系统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 6.以财务二级管理改革为抓手,深化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 在全面财务核算与分析的基础上,以财务二级管理改革为抓手,深化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下移管理重心,增强办学成本意识,激发二级单位办学活力,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教学院系在办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办学效益。逐步构建“明晰关系、明确职责、规范权限、严格管理、强化考核” 责权利相统一的院、系两级管理体系。 (二)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适应市场需求,优化专业结构。 坚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同步发展,主动对接行业产业需求,建立面向市场、优胜劣汰的专业设置机制,加强调研和论证,调整专业设置,压缩供过于求的专业,调整改造办学层次、办学质量与需求不对接的专业,加强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的有效衔接,强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建设,办好特色优势专业,巩固专业优势,积淀专业内涵,培育专业特色,创造专业品牌。每年投入专项经费强化专业建设。充分发挥教学资源效益,开发建设专业群平台课程,完善共享资源。按照工作过程导向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互动网络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 2.推进课程改革,强化教材建设。 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构建满足新形势职业岗位对学生素质要求的课程体系,加强中高职相衔接的课程教材体系建设,更新教学内容,促进教材改革。完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和教学资源库建设,重点促成各专业核心课程成为省级、院级精品课程。同时,加大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力度,坚持因材施教、依专业调整的原则,切实围绕学生岗位能力需求及学生潜能培养服务,依据专业要求和学生实际,调整教学内容、改革考核方法。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进一步推进教材建设,吸纳企业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合编、参编教材,使教材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每学年投入课程和教材建设专项经费。 3.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学院实际情况,从课程改革、专业建设、实践教学、技能大赛等方面进行探索,不断加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工作力度,逐步形成适合学院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要根据职业岗位技能要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坚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促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要不断完善“2-4-2”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双证制、多证制,把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纳入教学计划,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取证的指导,鼓励学生取得多种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逐步推进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完善现代职教体系培养模式。 4.提升教科研工作水平,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合作,共同开发具有实用价值的项目;加大教研的力度,重点加强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模式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校本教材开发等研究。进一步加大教科研投入和奖励力度,每年投入100万元资金,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提升教科研层次和水平。加强教学的管理,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健全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估、监控和督导体系,加快教学信息化进程,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 5.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扩大校企合作,推进实训基地建设。投入资金2000万元,进一步优化提升现有实训基地条件,加强新专业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配合各专业群的职业教育特点与要求,建立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深入推进“一师一企”制度,充分发挥实践教学部作用,逐步加强生产性实训建设,与企业共建教学、生产、经营合一的开放式、示范性实训基地,扩大生产性实训比例,每个系院(部)均有2-3个生产性实训项目。创新校企一体、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管理和运行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实习实训计划、大纲,完善实训内容、过程、实施方式、成果表现形式、学生实训成绩评价等,完善行业企业参与下的各类综合性实践课程标准、实训教材、评价指标体系和实训教学管理制度。 6.创新学生工作机制,深化“三位一体”育人模式。 在不断实践和总结的基础上,理顺学生工作思路,创新学生工作机制,优化学生管理模式,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切实提高学生工作水平。进一步深化“教育为主,严格管理,用心服务”三位一体的大爱育人模式,完善辅导员与班主任联动工作机制,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推动学生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进程。 继续做好学院优秀学子的案例征集工作,持续推进“九州之星”工程,用学生身边涌现的先进事迹、典型人物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引领学生,切实提高学生工作实效。 7.拓展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 进一步疏通和拓展就业渠道,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努力搭建供需交流平台。通过举办校园毕业生大型就业洽谈会、各种小型见面会,校企合作企业、实习实训基地等多种途径,实行“实习+就业”、订单式培养,以促进毕业生灵活就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择业机会。 切实做好就业指导,加大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专题报告、党团活动、“九州之星”评选等多种途径,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同时,创造条件为毕业生搭建创业实践平台,以创业促就业。 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就业基地建设,每个专业有1—2个就业基地,切实提高就业质量,实现并保持当年就业率达到95%以上,使大多数毕业生有较为满意且稳定的就业岗位,学生自主创业率有明显增长,逐步形成教学促进就业,就业带动招生,招生保障教学的良性循环的办学格局。 (三)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实施师资队伍技能提升计划。 坚持培养与引进结合,以培养为主,实施“师资队伍技能提升计划”,每年投入70万元专项经费,加大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激励政策,投入专项资金,柔性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在行业一线的技术骨干到学院工作。加强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组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参加国培、省培和国内外访学项目;鼓励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参加企业培训及企业顶岗,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强化内部培训,聘请专家、学者来校交流,使广大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得到提升。 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三年培养计划,培养一批年富力强、教学和科研水平及能力较强的后备专业带头人。实施青年教师导师两年培养计划,使青年教师站稳讲台、过好教学关。同时,加强外聘教师管理,充分发挥其在教科研活动中的作用。 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学习和思想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爱岗敬业精神,树立现代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提升信息应用水平 1.继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统筹做好信息化校园建设工程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加强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据中心、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基础设施的发展满足支撑应用不断升级的要求。 2.全面推进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提升在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等各领域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信息技术对学院主要业务的大部分覆盖,逐步实现以大数据分析支撑学院管理、决策。 3.大力发展信息资源的建设、集成和有效利用。推进数字图书资源、数字教学资源等信息资源建设,广泛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鼓励教师参加各级信息化教学大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4.建设智慧后勤,提高后勤服务保障能力。积极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转换运营机制,推进后勤向“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化方向改革。全面整合校内后勤服务市场,建设智慧后勤,改进服务方式,提升后勤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巩固节约型校园建设成果,努力创新形式,做好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工作,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精细化管理,全面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在更高层次上为学院的教学与发展提供保障。 (五)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群团、工会组织作用。 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探索适应民办高校发展的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新途径和新举措,不断提高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组织建设,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重点,健全机制,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学院改革发展、维护学院稳定、服务师生员工、促进校园和谐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教工党员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建立健全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壮大党员队伍,提高党员素质。 加强党对群团组织的领导,发挥其在学院改革、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工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凝心聚力,为教职工排忧解难。创新青年团员思想教育形式,形成新形势下团组织建设的新机制。 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统揽全局的能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健全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以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为保障,加强学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创新教育等,充分利用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六)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高职特色的和谐平安校园。 整体规划校园文化建设,突出高职院校特色。营造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不断提升校园文明程度。开展内容健康、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高质量校园文化活动。指导和扶持理论学习型学生社团,鼓励学生创建精品社团。努力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积极推进企业文化进校园,定期邀请行业知名企业家和杰出校友作报告开讲座。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特色文化型校园。 (七)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目标责任制。 “十三五”规划事关学院发展大局,是落实学院中长期发展的关键,任务艰巨,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学院董事会高度重视,院行政、党委全力以赴,各部门分工明确,全院教职工齐心协力,形成整体工作合力,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学院要根据发展目标和规划任务,有针对性地提出实施方案,制定配套政策,如期保质完成各项规划任务。各级领导要带头承担规划责任,全院师生员工要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统一思想,紧抓机遇,立足科学发展,着力提高质量,不断夯实学院综合实力,确保学院事业发展沿着规划描绘的宏伟蓝图奋勇前进。 |